找到相关内容209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轮回后的涅盘世界

    关键。  他经过多灾多难的过程,得到醒悟而出家,但佛印不允从,「宦缘未断,二十年后,方能脱离尘俗。但愿坚持道心,休得改变。」以后苏轼在现实上修行而从此「不杀生,不多饮酒,浑身内外,皆穿布衣,每日看经礼佛...

    金明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2570852.html
  • 石头希迁的禅思想及其教育方法

    增删者为谁。 现参稽日本冈田宜法及我国李石岑、吕澄两位先生  的说法,断以己意,并加疏解。 本篇思想在语言表达上,充分运用道  家的概念, 他以「大僊心」表「佛心」,以「道心」「玄」表佛陀亲  证的宇宙...

    林义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3570922.html
  • 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1)

    证众生的佛性 和超乎一以外,确是佛家特色。但是儒家也证众生的仁体或 诚体,道家也证众生的道心(灵台、天府),亦最亲而非事外 。「超乎一」只表示佛教那套无执的...心似庄子齐物论所述道心为环中、 道枢,一任现象绕之千旋万转﹔内容方面,真心模拟于儒家 的良知。 (四)计较果报及稽考经验的「他律道德」 ...

    王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2971095.html
  • 天台龙象 台湾高僧──斌宗法师(1911~1958)的生平与思想

    廿四年五月五日,斌宗法师在观宗寺讲<央掘罗弥杀弥慈论  >,以「大圣慈悲之心」解说央掘摩罗「信杀千山有涅盘可证」,佛  陀愍之、为之说法,实时忏悔、猛发道心、得四圣果、具六神通之因  缘 ( 注 24...

    尹章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571195.html
  • 追思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

    众生有病我有病”的胸怀。  在一次冬季禅七中,法师以主七和尚身份,训勉莲园、华研所师生以及信众:“学佛首重坚固道心、锻炼心力,更要加紧功行,以大无畏的精神,为开拓人生无限光景而层层转进!”同时提醒大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0671324.html
  •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

    心性的启发,但是身为禅者,他更重视的是实际的禅修。在禅修的方法上,真可虽然也说“平常心是道”,但是他的“平常心是道”是就诸佛菩萨之心而言,众生因为没有证悟自心,所以在日用中显现出来的并非是道心,而是奇...

    范佳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0771325.html
  • 吴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1)

    自得者即是天趣。如诗所云﹕「洗钵修斋煮茗芽,  道心涵泳静尘砂﹔闲来礼佛无余供,汲取瓷缾浸野花。」  (注29)是一个典型出家修行的范例。固然出家修行的人最能  耐苦寂,如下所云一般﹕「孤灯寂寂夜堂深,...

    吴智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53471649.html
  • 僧史所载中国沙门坚守淫戒的一些实例

    Pindapata  ,「乞食」之代名词) 到一信士家,见(义)湘容  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有少女丽服靓妆,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湘之心,石不可转也,女调不见答,顿  发道心。(义湘)回程付法,复至文登旧檀越...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05871703.html
  •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唐人宴坐诗析论

    淮南从事>诗也提到陆勋宅有「禅居」,郑谷<赠泗口苗居士>诗云:「岁晏乐园林,维摩契道心。」此「园林」也是居士习禅之所,唐代文士习禅宴坐之风由此可见。(注30)  第三节 唐人宴坐诗之内涵  《全唐诗》...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2073060.html
  • 淨因法師:和諧社會,從心開始

    上讲,私心犹如帮自己筑了一道围墙,把主观世界和真实世界分开。心被贪、瞋、痴等烦恼染污越严重,这道心墙就越高越厚,人就越看不清楚外面的世界。因此,看事物时,就不可能全面、客观和公正,而往往是片面、主观和...

    淨因 (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3673201.html